Saturday, September 26, 2015

禁不住的年代:關於台灣的禁歌 ● 淨曲


講者 魏瑀嫻


本次的哲五由瑀嫻帶領大家回顧台灣的禁歌史。藉由探討時空背景的變化,歌曲的創作流行,政府控制手段的演化,我們以熟悉的歌曲為視角,反思近代台灣政治上與文化上的脈絡,及對 “唱自己的歌” 之意念的永恆追求。
講者以一系列 “下列哪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的問答開場。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民謠和流行歌曲都曾因各種原因被列為禁歌。如天黑黑曾被認為影射台灣時態黑暗被禁。國民政府戰敗來臺之後對與中國/共、日本沾得上邊的字詞非常敏感(如 《四季紅》 的紅, 《捉泥鰍》 裡的  "小毛", 《何日君再來》 的 "日君再來")。其他因為創作者投共使得其所有創作被禁,或歌詞被認為是靡靡之音,渙散軍心, 思想左傾,甚至歌曲過於歡樂,都曾是歌曲被禁唱的理由。

台灣流行音樂的審查歷史,大致分為幾個時期:

日治晚期(1910-1945)
  • 日本當局在 1910曾禁唱台灣民謠,不過整體上禁令的執行並不嚴格。  1932 年出現了第一部在台灣播放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也造就了同名的台灣第一首流行歌。當時唱片文化與歌曲創作蓬勃,知名的創作家鄧雨賢寫了 《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 等至今大家仍朗朗上口的民謠。

  • 台灣第一首禁歌是1934年的  《街頭的流浪(失業兄弟)原因是內容抱怨唱衰當時政府

  • 1937 因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執行皇民化政策,開始打壓台語歌曲。


戰後初期(1945-1949)
  •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在1945年 成立了警備總司令部以鞏固其政權。
當時被視為親日,或宣揚社會主義,或腐蝕人心的歌曲都成為被禁止的對象,而且審查的標準非常嚴厲。被禁唱的主要是當時主流的台語歌。

  • 這個時期有名的台語禁歌包括: 《望春風、《補破網、《望你早歸、《黃昏的故鄉、《杯底不可飼金魚、《媽媽請你也保重 (暨是日本歌又腐蝕軍心)。

  • 同時期也有許多從中國來的中文歌遭禁, 如 《夜上海、《天涯歌女、《桃李爭春 等, 主要理由是思想左傾。

戒嚴初期(1949-1973):混亂而被動的審查制度
  • 當時黑膠唱片進步,台語歌當道。盛行以國語詞填台語歌、台語詞填日語歌。國民政府因為急於減少方言使用,禁止親匪,禁止影響士氣, 採取 "先禁再說” 的手法。審查對象包括歌手、出版者、及詞曲創作者。

  • 執行單位林林總總, 曾有警總、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總政戰部、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台灣省新聞處、台灣省警務處、中國廣播公司...   當時並無全面系統性的審查, 執行方法相對簡單,包括 強制改寫、 禁播 、黑膠唱片貼貼紙 、 禁唱(但執行力不強)。唯一較有效的管制手段是藉由演藝人員證照發放/吊銷來威脅演藝人員。現場表演也會受到審查, 洪一峰的《寶島四季謠 因歌詞提到剛被命名為陽明山的 “草山” 而被禁。姚蘇蓉因在一場演唱會, 在觀眾鼓譟下唱了 《負心的人, 被吊銷執照, 轉到東南亞發展, 卻也因此傳播了台灣的流行歌曲。除了歌手出走到海外發展, 面對這樣的政策, 創作人也有了因應對策, 開始玩文字遊戲來避免被禁; 許多歌曲走紅後才被禁, 越禁越紅。

  • 到了1960年代台語歌曲急遽衰退、國語歌盛世開始。1962 年開播的《群星會》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 造就了 “電視歌星時代”,國語歌成為主流, 但還是難逃被禁的命運。

  • 1965 因冷戰策略, 美軍駐台, 英文歌開始流行, 相較於對台語和國語歌的管制, 政府不管英文歌。  Pub 的興起提供了新的平台 - 駐唱歌手們如歐陽菲菲、黃鶯鶯、陽光合唱團逐漸發展固定的觀眾群。英文歌新潮、自由度高、內容跟台灣的時事沒有直接的關聯, 因而在年青人中非常受歡迎。

戒嚴中期(1973-1980):系統化審查與淨化歌曲
  •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 政府對意識形態管控的重視加深。1969年起開始組織國慶宣慰僑胞團 (至今仍每年派團出國) 歌星們為了避免失去演出的舞台配合參與。文夏因拒絕政府而被吊銷執照。

  •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政府進一步要求莊敬自強、激勵人心。1973新聞局成立(宋楚瑜曾任局長) 統一執行系統化審查、並頒布了出版法、十二條查禁理由、主導 “淨化歌曲運動” (如推行 《梅花 及 《國父紀念歌) 。1976的廣播電視法, 以數量和時間限制, 進一步打壓方言。1979歌曲改為事前送審制。

  • 七零年代同時校園民歌運動興起 。校園民歌看似是反動與創新,但是在政府監控下,民歌多以國語創作 , 主題多以小情小愛為主, 鮮少反動的元素。

  • 台灣歌謠復興
1976年起黃春明、林二、簡上仁等人,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撰文出書或創作新歌,復興台灣歌謠。他們舉著“文化復興”的大旗, 修改台灣過去的禁歌使其通過審查。他們的努力爭取, 讓許多過去被禁的歌曲, 如《農村曲、《補破網、《望你早歸、《雨夜花、《四季謠(原名《四季紅)等歌重新被唱、被聽到。


戒嚴晚期(1980-1987)
  • 八零年代, 許多公共議題開始醞釀, 社會運動活絡。在社運人士試圖撼動體制的同時, 創作人也與政府有許多攻防,有些正面挑戰審查機制, 有些巧妙規避希望作品不要被禁
  • 1980台灣第一張客語搖滾《無緣(吳盛智、呂金守)被禁
  • 1981滾石唱片、1982飛碟唱片成立
  • 丘丘合唱團的 《就在今夜專輯、 蘇芮的 《一樣的月光掀起歌壇搖滾高潮
  •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 眼睛睜一隻 嘴巴呼一呼 / 耳朵遮一遮 皆大歡喜也 /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 袖手旁觀者 你我是也)  充滿對審查制度的批判諷刺; 《亞細亞的孤兒指的昰台灣, 但當時為了避免被禁, 歌名後加了「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的副標題, 通過審查。
  • 1983年, 創作《酒矸倘賣無》《捉泥鰍》《龍的傳人》的侯德健赴中, 他的其他作品因此被禁
  • 1987解嚴。滾石出版《快樂天堂
  • 審查歌曲每週一次,從1979年到1987年12月,一共審查了三百二十期,受審的歌曲超過二萬首,而沒有通過的歌曲佔了六分之一,並有九百三十餘首歌曲遭禁唱。新聞局在九年間禁過約930首歌,其中文夏演唱者有99首 (超過十分之一)。 審查制度 訂定為只要有一人否決就可以禁歌。

後戒嚴時期
1990新聞局結束歌曲審查, 但經過了數十年的政治力介入, 媒體、創作者的自我審查早已內化, 一時難以根除。許多聽歌者也因習慣了被審查過的 “淨歌” 而接受了歌曲傳達的意識形態。即便如此, 仍有音樂人堅持理念走進抗議現場, 結合運動創作出異議歌曲 (如1989黑名單工作室的《 老賊你好; 交工樂團、拷秋勤、巴奈 都參與社會運動頗深)




控管與縫隙
回顧台灣的禁歌史, 政府用各種手段意圖控制思想的傳遞,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人們對言論自由的渴求, 始終沒有被完全磨滅。這意念的韌性, 從各種規避禁令的手法可略勘一二:
  • 偷天換日:改寫規避審查
    • 《苦酒滿杯 歌名改成 《男人的眼淚
    • 《今天不回家 專輯封面改成 《今天要回家
    • 《爽歪歪  被改寫數次後成為勸女性凡事忍耐的 《勸世歌
爽歪歪 → 你爽我也爽 → 你舒服我也舒服 → 醉彌勒 → 勸世歌 (鄧麗君演唱)
最後到布袋戲推出時才以“醉彌勒”來演唱


  • 人不能唱的歌,就交給戲偶來唱
當時規定電視節目每天不得播超過兩首台語歌,每首不得超過一分半。沒有受到規定的布袋戲就成為台語流行歌偷渡的窗口。1970台視推出黃俊雄電視布袋戲,曾創下 97%的收視率, 至今無人能破。戲中人物如苦海女神龍、醉彌勒、冷霜子….都有搭配出場主題曲, 許多禁歌得以藉此播放出來。

  • 冷戰策略下的小解放
廣播主持人費禮創造了 “熱門音樂” 一詞, 指的是美軍電台AFNT播放的美國流行音樂。 後來轉型為 ICRT 的AFNT是台灣第一個 FM 電台, 播放美國唱片公司直送至美國軍方的音樂。熱門音樂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其他電台如中廣、警廣、世新、復興、幼獅、正聲也開了專門播放熱門音樂的節目。知名樂團洛克、雷蒙、海韻、陽光等, 翻唱西洋歌曲後有了該創作「自己的熱門音樂」的反思。
不過隨著 disco 和民歌西餐廳興起, 駐唱漸漸落沒, 樂手也各奔前程。


  • 民歌採集
1966年, 史惟亮、 許常惠開始了 “民歌採集運動”, 以田野調查蒐錄民間音樂採集了大量本土的珍貴史料。在文化界號召 “我們要創作自己的歌”, 要自我定位時, 掀起了文化位階的論戰。什麼樣的音樂能被算是  "我們的音樂”?   討論逼迫我們深思:  文化有高低之 分嗎? 我們該蒐錄純化(被官方過濾過)的經典還是活生生的傳統?  反映生活的歪歌與亂彈也是民歌嗎?何謂 “民族音樂”? 這些問題背後所代表的, 許多認同上的差異 (鄉土vs.現代主義, 台灣vs.中國, 我們是誰?) 許多公開的論戰仍然延續至今, 也或多或少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 從校園民歌到異議歌曲
校園民歌, 在政府的控制下看似反動卻鮮少被禁。  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年青人早已習慣自我審查, 歌曲走向大多是正面,小清新路線。期待”唱自己的歌” 的李雙澤在淡江大學在現場唱補破網與國父紀念歌, 問唱英文歌的同儕: “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李雙澤過世的很早, 好友楊祖君胡德夫合力整理其遺作美麗島》緬懷李雙澤。隨著被黨外人士傳唱, 美麗島雜誌的創辦, 到美麗島事件, 這首歌被時代賦予了多層的意義
  
校園民歌被批評 “只剩校園,不再民歌” 。由於內容大多風花雪月, 失去了民歌的精神, 走樣成以省錢為出發點的商業包裝。 羅大佑是一個例外: 從小清新路線走向批判社會。他的 《之乎者也諷刺政府禁歌與盜版猖獗。《皇后大道東批判香港97回歸, 現在回頭看歌詞格外令人感慨。


最後回想關於禁歌的種種, 我們不知道數十年來那些被禁的歌, 有沒有被唱過? 說了什麼? 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曾經失去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找得回來, 那在好幾個世代的群體的長成上, 我們缺了什麼? 該如何去追尋? 從對方言的打壓文化位階的出現, 若把反思擴大到教育文化, 我們的喜好, 是否可能是被訓練出來的品味? 人人心中的一個小警總, 也許一直默默的蒙蔽了我們的眼睛, 耳朵, 使得我們對沒機會接觸卻該是自己的東西, 一點都不了解。

每個時代, 每一群人都不斷追求 “唱自己的歌”。現在我們似乎活在有 “快樂天堂” 的時代,但, 真的嗎?



問答集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 天黑黑
  • 四季紅
  • 丟丟銅仔
  • 愛拼才會贏
  • 快樂的牧場(山頂的黑狗兄)


答:愛拼才會贏。因為與台灣悲情無關,正面。
其他被禁的原因:
  • 天黑黑:描述台灣黑暗
  • 四季紅:因為關鍵字“紅” (解禁有
  • 丟丟銅仔:日據時期曾經禁止公開演出(短暫) 戒嚴被禁:歌詞淫穢
  • 黑狗兄:太過於開心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 何日君再來
  • 月亮代表我的心
  • 甜蜜蜜
  • 夜來香
  • 夜上海


答:甜蜜蜜
其他被禁的原因:
  • 何日君再來:中共或日本再來?被三個政權禁止。日本(靡靡之音)、國民政府(靡靡之音)說 何“日軍”再、,中共(靡靡之音) 都懷疑有通敵之嫌
  • 月亮代表我的心:靡靡之音
  • 夜來香: 同上,另原唱李香蘭在戰後被掛上漢奸之名,連帶其作品都被禁唱。
  • 夜上海: 紙醉金迷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 寶島曼波
  • 綠島小夜曲
  • 舞女:陳小雲
  • 酒矸湯賣無
  • 亞細亞的孤兒
  • 姑娘的酒窩


答:亞細亞的孤兒
其他被禁的原因:
  • 寶島曼波:過於強調台灣本體
  • 綠島小夜曲:將台灣形容成一艘「搖啊搖」的船
  • 舞女(陳小雲):詞曲狂盪,危害社教。
  • 酒矸湯賣無:蘇芮唱的,原本沒有被禁搭上電影(搭錯車),但是寫歌的侯德健因為後來投共(龍的傳人)所以其所創作的歌都被禁
  • 姑娘的酒窩:敗壞社會善良風俗。
  • 亞細亞的孤兒:戒嚴晚期的作品,羅大佑提出副標「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以「自我審查」來規避審查。羅事後受訪表示,其實他寫亞細亞的孤兒指的的確是台灣島上的人民。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70年代 校園民歌時代)
  • 月琴
  • 抓泥鰍
  • 橄欖樹
  • 美麗島
  • 少年中國
  • 龍的傳人
答:月琴
其他被禁的原因:
  • 抓泥鰍:“小毛“的哥哥
  • 橄欖樹:歌詞 流浪  諷刺政府
  • 美麗島:李雙澤創作此曲先於美麗島雜誌以及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以此曲做為雜誌之名後,本來沒政治意涵的曲便與黨外運動劃上等號。
  • 少年中國(與美麗島作者同為李雙澤):有鼓吹統一之嫌被禁
  • 龍的傳人:中美斷交的時節所做 因為作者後來投共所以被禁

許多歌原先在創作時沒有抗議的意涵,後來被多方傳唱、賦與抗議歌曲的地位。例: 黃昏的故鄉



推薦參考

李坤城: 台灣戒嚴時期禁歌漫談





文字: Chia-Chun Chung, Julia Wang
攝影: Chia-Chien W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