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新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新聞.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ly 7, 2015

獨立媒體與網路世代 - 新世紀的公民監督(二)

講者  林祖儀先生


哲學星期五邀請到曾全程參與318學運,現為沃草執行長、割闌尾計畫的發言人林祖儀來談談從學運到割闌尾計畫的始末。

林祖儀有感於台灣媒體對學運選擇性的報導,使社會大眾對學生有所誤會。於是,林祖儀認為PTT上常會有人團購蛋糕、餅乾之類的東西,那我們有沒有可能以團購的方式,透過群體募資的方式合購頭版廣告來傳達318學運的主要訴求,並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服貿議題。在3月24日當天,林祖儀和其他數十位PTT鄉民即在網路發起募資,並在短短三個小時內便募得新台幣633萬,創下亞洲史上募資速度最快記錄,募資金額足以買下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以及紐約時報國際版頭版廣告。林祖儀謙虛的說或許是當日爆發行政院學生流血驅離事件,使得網路募資的一舉成功,吸引各家媒體報導而使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學生訴求。讓  Democracyat4am,不只成為打破媒體高牆的第一步,也鼓舞當時在立院抗爭的學生士氣。然而鑑於頭版廣告其持續效力有限,林祖儀等人又創建了”4am.tw”網站。此網站在三天內就累積了100萬瀏覽人次,成為報導學運,收集學運相關相片以及翻譯報導的主要集合網站。

學運後期,林祖儀苦腦募款資金所剩金額有限,無法在學運退場時再次買下頭版廣告。此時有媒體前輩向林祖儀建議應要化主動為被動,於是他釋放想刊登退場宣言的消息後,果然蘋果日報立刻提出50萬元的打折方案,而自由時報甚至提出“0”元方案,願意免費刊登(蘋果日報也接著跟進只收“1“元的)。最後林祖儀等人順利的將學運退場宣言刊登在蘋果、自由的頭版和聯合報的半版廣告,而這此群眾集體募資的款項可以說是運用的淋漓盡致,徹徹底底的讓318學運的訴求讓社會大眾所了解。

林祖儀說道“台灣現在所有的問題,其實還是在政治人物”。他認為,台灣社會過度把政治期待放在幾位政治強人的身上,到最後卻讓人民期待落空。從前總統陳水扁到現任總統馬英九都發生過。而現在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被台灣大眾所神格化,這並不是個好現象。林祖儀認為長治久安的方式,是把對的政治人物放到位子上去,把不對的人從位子上讓他下來。“強化選舉權,推動罷免權 ”才是解決現今台灣社會問題的方法。

沃草
沃草的目標是希望透過成立一個公開、即時的網路平台來降低一般公民參與政治的門檻,進而實質強化人民的選舉權。其中,國會無雙 提供立法委員在立法院質詢的現場直播,以播報棒球賽的方式,無論是會前預報、直播時有主播、專業的評論來評論報導會議主題與進程,也有會後戰報來說明會議結果。更有剪輯精彩片段,剪輯重要的好球,烏龍球,界外球等等,讓民眾可以看到立委在會議中的表現。林祖儀打趣的說道,有別於一般新聞記者往往因為交稿壓力無法全程參與立院會議,“國會無雙”會陪著大家坐一天,全程的參與監督,仔細看看立委們有沒有好好問政,並期待以簡單明遼、,歡樂卻不失專業的內容來吸引廣大的公民參與政治。目前國會無雙,已經完成180場直播,417則新聞,152相關影片與116插圖。沃草也嘗試用其他如漫畫等清楚易懂的方式,讓公民了解立法院相關的新聞報導。

不只只是 國會無雙 ,2014年年底選舉期間,沃草推出 市長給問嗎?來提供一個即時、雙向且平等的平台,讓任何的公民都能夠向候選人提問。而明年2016總統大選,沃草同樣會推出 總統給問嗎? ,來讓公民更加了解總統候選人的政見。

割闌尾運動

談到割闌尾運動,林祖儀首先放了一段影片,內容是2015年2月14日罷免蔡正元投票後的感言。在影片播放的同時,割闌尾台北林先生便出現在CafePhilo@Boston的會場。林先生穿著白色大袍,帶著手術帽,口罩還有一件“可割可棄利大於弊”的背心,開始與我們訴說割闌尾的始末。

首先,林祖儀等人在網路上舉辦 爛尾的投票。由蔡正元立委奪得第一,而林鴻池立委和吳育昇立委則分居第二、第三。於是他便開始對這三位立法委員們進行推動罷免的運動。然而,在台灣罷免一位立委需通過三個階段。第一,徵求該立委選區內2%選舉人同意「提議罷免」,向選區內的選舉委員會提出罷免提議書。第二,開始連署罷免,需選區內13%選舉人連署才能進行罷免案投票。第三,罷免案投票,需1/2選舉人投票並有1/2有效票才能始其罷免案成立。

林祖儀等人首先建立了”割闌尾計劃”網站,希望民眾能以現今的網路科技,快速、正確的填完連署書列印後再寄回,來達到現今罷免法的高門檻。但這樣的效果並不好,於是他們開始在全台各地擺攤,以直接面對民眾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罷免權是什麼、如何行使罷免權。大多數民眾其實都不太清楚罷免權是什麼,而一份連署書可能需要花十幾分鐘的解釋。但這樣十分難得的草根教育,意外的讓民眾參與政治意願大大提高。即便第一階段進行的十分緩慢,割闌尾計畫還是收集到足夠的連署提議書,能夠向立法院提議三位立委的罷免案。

而接下來的第二階段卻越加困難,他們必須在30天內收集到至少5000份的連署同意書。林祖儀感慨的說,擺攤的效率大概是一個晚上十多份,跟本無法達成如此高的門檻。於是,割闌尾計畫便和g0v專案小組合作,進行 割闌尾V計畫 ,在2014年11月29日七合一選舉當天,至三位立委選區內108個投開票所擺攤。他們動員了三千多名志工一起進行連署,在一天之內收集到4萬多份罷免蔡正元立委的連署書(最後共有6萬多份同意書同意罷免蔡正元立委),成功得進入罷免投票階段。但是,林鴻池與吳育昇的罷免案,因為在時間內收集不到足夠的連署書而提前終結。

第三階段罷免投票之時,中選會還特別告知罷免投票不得宣傳這項非常荒謬法令,使得罷免投票如登天般困難。僅管如此,在志工們還是努力的掃街”拜票”,希望能讓罷免成立。遺憾的是因為投票率沒有50%,即使過半的人支持罷免蔡正元,罷免案還是失敗。講到這裡,台北林先生充滿感慨,開票當晚他還是不爭氣地流眼淚了。因為他非常希望能夠罷免一位爛立委,即使只是罷免一位,也能夠讓其他立委有所警惕。再說,罷免權是權利,卻20年沒有執行過。

林祖儀最後說,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割闌尾就此消失,因為台灣沒有爛的立委可以割。我們選出來的都是好的人,好的立委。

文字: Yi-ying Chou

獨立媒體與網路世代 - 新世紀的公民監督(一)

講者  李惠仁導演



23年前,一位服裝設計系學生在畢業展上對創意做了大膽的詮釋;但他充滿想像的創作卻被保守的老師認定”不符合規定”。這場分歧扼殺了一位新銳服裝設計師,卻意外造就一位在多年後投身公民監督的獨立記者。這位設計系學生就是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導演。他在畢業前兩個月棄學當兵,退伍後改讀新聞,並先後在多家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2008/02/12連勝文的長子誕生,當天--包括李導演任職的電視台--臺灣的主流平面及電視媒體爭相報導這則新聞。無數SNG車和攝影機層層包圍位於中山北路上的醫院,這個荒謬的現象讓李導演決定離開電視台,從此成為一位獨立記者。這一天是前副總統長孫的生日,也是李惠仁身為新聞工作者的重生之日。

不能戳的秘密 - 農委會背上的一根芒刺

李導演採集病死雞檢體、委託研究機構進行分子生物實驗,一步步揭露政府官員涉嫌隱匿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官官相護的共犯結構。禽流感爆發初期,政府宣稱傳染原是侯鳥,僅以消毒相關區域做為因應措施。之後,隨著情流感疫情加劇,面對李導演對於政府隱匿疫情的質疑,農委會官員在記者會上表示:”高致病性病毒的主要判定標準為臨床上大量死亡現象,而非分子生物檢驗結果。因未出現大量死亡的疫情報告,臺灣的禽流感疫情不屬於高致病性”。這個參考國際規範、考量臺灣特殊情形、經由專家學者分析和綜合判斷後的結論是:政府並未向臺灣民眾或是國際組織隱匿禽流感疫情,因為研判當時的感染屬於低致病性。然而在紀錄片公開首映後7個月,農委會招開緊急記者會公布:”經由民眾通報,臺灣首次驗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巧合的是, 一場討論進口含瘦肉精美國牛肉的專家會議將在這場記者會隔天舉行。面對這樣的巧合,李導演製作了另一部紀錄片 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 進一步揭露政府官官相護的共犯結構。這部續集質疑政府規避媒體監督,以及執政黨強力護航失職官員。首先,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記者會中,面對李導演的諸多提問,多次實問虛答後,最終以直接離席做為回應。執政黨的禽流感調查報告未檢討可能涉及瀆職以及偽造文書的失職官員,卻提出李惠仁條款— 國定動物傳染病的檢驗報告,除特定公家機關,任何人不得公開疫情。此外,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吳育昇發出甲級動員令,阻止將相關農委會官員送交檢調單位調查。最後,李導演在本次活動中透露:根據他的調查,在宣布將組成專家小組調查瘦肉精安全性時,其實政府已經決定開放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兩部紀錄片指控政府草率制定公共衛生政策、規避媒體監督,官僚系統利用國家機器袒護失職公務員、選擇性地引用定義及採信實驗結果。

媒體被豢養,人民被馴服

除了分享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及內容,李導演亦表達對於臺灣媒體生態的憂心。近年,媒體服務政治的例子在臺灣屢見不鮮。農委會涉嫌隱匿報告與證據,進而造成病毒演化、禽流感疫情擴散便是一例。新聞媒體背離平衡報導和維持中立的原則,逐漸成為政府政令宣導的的工具、政策的傳聲筒。基於特定政治或是商業目的,即使市場規模有限,仍有多於市場需求的媒體在臺灣運作。面對同業間的激烈競爭,電視台要求其新聞記者以有限的資源和時間裡完成一定數量的報導。不理想的大環境同時限制了新聞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新聞工作者為求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其報導往往聚焦於高度受關注的議題,卻僅是轉述政府官員的發言或節錄相關人士發表於社群網站上的文章。媒體面對生存壓力,放棄理應堅守的客觀立場變成不得不的妥協,進行深入報導被視為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政府和財團藉由其經濟力量豢養媒體,置作、傳遞特定且單一的新聞內容。民眾長期被動地接受大量同質性高卻片面的新聞,便在不知不覺馴服於特定價值觀。李惠仁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蘋果的滋味對於臺灣當前的媒體生態有非常生動、詳細的紀錄。

專家政治 

李惠仁導演預告今年會完成不能戳的秘密3,這部作品將會探討學術界與官僚系統之間盤宗錯節的關係。身為利益共同體的一員,少數研究工作者選擇和技術官僚共同捍衛個人利益、放棄對於學術倫理的堅持。導演表示:前教育部長蔣偉寧的論文抄襲事件,只是學術倫理崩壞的冰山一角。當政府官員掌握分配國家研究經費的決定權,依賴政府經費從事研究的專家學者,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可能被不肖官員利誘或綁架為特定政策背書。當民眾因為官員引用了學術研究結果,便傾向於支持相關政策,這種對於專家先入為主的信任,使得專家意見成為政府爭取民意支持的重要助力。對權威意見的迷信造就了臺灣的專家政治—少數公民因為具備某些專業知識或學位,其對於公眾議題的發言和立場,於決策過程中被賦予較高的權重;而一般大眾或非相關領域人士,則被質疑專業性不足,因此其意見常常不被採納。導演分享了一段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和小學生討論其鮮奶政策的影片。片中郝市長數度糾正造訪學生引用的資料錯誤,並說明自己是在臺大教營養的博士。市長的回應讓一位與會的學生沮喪地表示:”一個權威者在那裏搬弄知識而已”。在專家政治掛帥的臺灣,這場博士與小學生的對談,不令人意外地,小學生自始至終不曾被賦予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

文字: Meng-Yun Lin

Sunday, January 25, 2015

如何拯救病危的台灣媒體?活動文摘

講者:吳浩銘教授

還記得柯姓藝人大麻事件佔據頭條多久嗎?
還有印象九把刀出軌又橫掃了多少版面嗎?
而江蕙演唱會搶票在各大版面又播送了多少天呢?


我們常常發現台灣每個新聞頻道都是同值性高,持續性長,卻又跟民眾實質生活未必相關的事情。Dr. Denis Wu 對此分享了幾個他觀察的現象:
1.        新聞嚴重置入性行銷
2.        政府與媒體缺乏法令的保障與規範
3.        台灣媒體的中國因素

1.     首先,媒體應當服務的對象是民眾,扮演第四權監督的角色。

但現今台灣記者已成為公關角色,所服務的對象是廣告買主與媒體老闆,導致媒體過度置入性行銷 。正常媒體業應彼此獨立的,但公關人,廣告人,新聞人,在台灣媒體過度重疊 ,沒有劃分,以致於媒體的公關和廣告部門決定了新聞報導的內容和走向 。所以企業以至於政府的公關部門,會以合約的型式直接購買『新聞』,而非『廣告』。這也演變成今天多數媒體新聞充斥著公關講稿與娛樂廣告,而我們也常分不清楚看到的到底是頭條新聞還是頭版廣告。

2012 台北市花博便提供了一個實際案例:
市政府當時直接與媒體簽約,以一天固定篇數對花博做出正面報導,長達數月之久。而新聞報導該有的獨立性因類似的買辦手法而喪失,民眾的視野也嚴重受到縮限。是故,我們可能知道近日演唱會售票紛擾,卻不清楚近日美國的族群爭議; 我們可能詳熟某些藝人過去的情史,卻不了解台灣自己本身的歷史。

2. 台灣缺乏對於新聞媒體的相關保障與約束。

記者人人能當,沒有證書認證,所擔付責任虛無飄渺。
負責發照給媒體公司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本身也沒有一套公平,公正且完整的審核程序,且專業人力嚴重不足,缺乏監督標準和有系統的機制。
所以新聞可以對社會重大事件誇大歪曲,對災難受害家屬窮追猛問,對政府官員塗脂抹粉。 但這樣的台灣媒體在NCC的放行下仍是次次審核次次過,日日歪割日日撥。

美國媒體環境雖然也有自己的問題,但Dr. Wu 舉出其中幾個與台灣大為相異之處:
Ø   美國政府不能購買新聞媒體報導空間。根據美國法令: 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政府不能利用媒體宣傳政府政令。
Ø    美國廣播新聞報導必須說明資訊來源,並且將報導標明為:廣告,Editorial content 或其他。這樣可以幫助閱聽者判斷。
Ø   美國第一憲法修正案規定美國國會禁止訂立任何會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的法律。

當中一二點尤其重要,美國在布希政府時代發生了幾個政府干涉新聞自由的醜聞,像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不實報導伊拉克有毀面性武器而成為了當時政府出兵的有力依據,後來相關記者Judith Miller因此入獄,記者生涯從此告終。

而當代另外幾件美國政府付錢來做政令宣導的案例最終也都被宣告非法。到今天已未再發生,同時也訂立相關法規,確保政府不會挪用納稅金去蒙蔽納稅人的眼睛,這是台灣值得學習的。
在美國,大部份對公共事務與議題的討論是透過非營利的公共廣播電台(NPR與PBS)在進行,政府無法介入。NPR 有接受政府部分資助,但是政府無法左右NPR的報導方向。

更重要的是,美國新聞報導必須清楚的說明資訊來源,然而台灣新聞業卻沒有相似的傳統和慣例
所以我們今天會看到台灣媒體常用 ”疑似”, “傳”, “知情人事” …等一致的起手勢,有時甚至執筆新聞卻不屬名,新聞真實來源總是不得而知。

3. 中資目前在台灣媒體中,佔了相當比例,影響極為龐大。

除了置入性行銷外,對於政治上的選擇也有相當的影響。過去的政黨軍退出媒體條款,到了今天仍形同虛設。政黨對大多數媒體從過去長期經營掌控,時至今日仍嚴重影響新聞報導。
即便媒體虧損,仍可憑借政黨捐助,甚至中資買辦來延續新聞廣告,製造有力輿論。台灣政府目前在這方面缺乏有效法律與政策來防範,對媒體業的併購和收買更是門戶大開,以致2012年反媒體壟斷事件。
雖媒體目前尚未被全面併購,但新聞自由在台灣已是危如累卵。


結語:
Dr. Wu建議我們自我培養並且宣傳“媒體識能” (Media Literacy)。
對不當的新聞內容做出回應,多跟民意代表,媒體與政府相關機構溝通,適度表達自己不滿。同時,我們也必須讓年輕一代的人了解『媒體識能』的重要性。當我們對於媒體瞭解越多,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小。
而對同一事件,也不要倚賴單一媒體,多從其他多元媒體管道去了解同一訊息,另外可以去多支持一些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讓基本的媒體自由得以保持。

沒有媒體自由,就沒有政治自由。
先從自己做起,有一天,媒體或許也可以跟著我們,一起進步。
筆者:巫佳謙
附錄:
筆者推薦新聞過濾器 - 新聞小幫手: http://newshelper.g0v.tw/

與會合影